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部落格網址調整

請移駕到http://abacharlie.blogspot.com

謝謝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期刊翻譯-建立自閉症兒童對液狀藥物餵食的順從性

Averil Schiff, Jonathan Tarbox, Taira Lanagan, & Peter Farag (2011). Establishing compliance with liquid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 in a child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4, 381-385.

摘要

自閉症兒童常常在餵食顆粒及液體藥物時出現困難,在這個研究中,刺激退除及正增強的程序用在建立一位自閉症男孩對液體藥物餵食的順從性,最後男孩的媽媽能自己完成液體藥物的餵食。


這篇期刊的重點就是這兩個程序

刺激退除及正增強

針對這兩個程序在此研究中的使用,簡述如下

刺激退除
研究中將刺激退除分為54個步驟
步驟1~4 呈現注射液體藥物用的餵食針筒(呈現時間由短到長,到步驟30以前針筒都是空的)
步驟5~9 呈現注射針筒並要求男孩張開嘴巴(張開嘴巴時間由短到長)
步驟10~29 逐步將針筒接近男孩的嘴巴 (針筒距離嘴巴由遠到進)
步驟30~32 針筒中放入清水,將水注射入男孩的嘴巴(注射水量由少到多)
步驟32-46 清水中混入安慰劑(假的藥物,味道甜甜的,混入比例由少到多)
步驟46 給予真實的藥物(沒有混入清水)
步驟47-52 退除教學者 ,逐漸將餵食工作交由媽媽進行(教學者距離由近到遠)
步驟53 由媽媽餵食,教學者在其他房間
步驟54 由媽媽餵食,教學者不在家裡面了

每個步驟出現連續兩次獨立反應,則進行到下一個步驟
如孩子出現逃避反應(轉頭或離開),則允許離開30秒

正增強
在每個步驟實施前,先進行增強物的選樣,並將增強物準備好,當步驟實施後,孩子達到步驟中所要求標準則給予30秒的時間享用其增強物(玩具或糖果之類的)。

在96次教學之後,孩子成功讓媽媽餵食液體的藥物,研究中並沒有具體的說出花了多長的間,但粗估大約總共花了2~3個月左右的時間,而本研究是允許學生出現逃避反應的,與先前的一些研究的作法不同(有的研究是不允許孩子逃避離開),在允許學生逃避的狀況下,仍然有好的結果,當然這只是一個個案的例子,需要更多研究來佐證其研究的效果。





不問他不說-如何引發孩子的主動表達(2)


看這一篇之前,請先看完前篇

複習一下操作制約的基本架構 (專有名詞為三期後效關連 three-term contingency)

刺激  ->  反應  ->  後果
若要引發孩子主動的表達,先決條件就是改變刺激的形態,可將刺激改為非口語刺激,如:視覺刺激、聲音刺激、觸覺刺激、嗅覺刺激、味覺刺激、本體覺刺激、前庭覺刺激。




刺激呈現方式


視覺刺激-將物品由孩子視線範圍外移到孩子視線範圍內,如:把一些孩子喜歡的物品先藏起來,然後突然呈現在孩子面前,讓孩子在僅有物品呈現的刺激下,說出物品的名稱。


聲音刺激-若孩子喜歡某一個會發出特定聲響的玩具,如:有聲交通工具拼圖,我們不給孩子看到該物品,僅偷偷地讓物品發出特定聲響,讓孩子在僅有物品聲響的刺激下,說出物品的名稱


觸覺刺激-將孩子喜歡的物品藏到一個看不到裡面的容器中(或是不透明的袋子),讓孩子伸手進去摸,而在僅有觸覺刺激的呈現下,說出物品的名稱。


其他感官刺激以此類推,也可以同時合併多重感官,像是視覺+聲音、觸覺+聲音等等。


讓孩子學習在各種不同類型的感官刺激而非口語刺激下做出命名的反應,則孩子命名的主動性就有可能會提高喔,大家試試看吧。


備註:孩子有時候會缺乏對於不同型態刺激感知及辨識能力,因此在訓練語言或其他能力之前,教導孩子去正確的感知各種類型的刺激,對於往後學習來說是非常基礎且關鍵的。






非常歡迎分享轉載



免費且優質的電子期刊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JABA真的是揪感心,不但電子期刊PDF免費下載,還設計了非常優質的介面可以直接線上觀看,就像是一本期刊擺在桌面上讓你閱讀,真是太方便了。(要先註冊,註冊免費^_^)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不問他不說-如何引發孩子的主動表達(1)

        之前在北榮語言治療部門實習時,有一位家長跟我分享他教孩子的一些困難,爸爸說:『這個孩子一定要你問他話他才回答,你不問他他都不講話,我該如何教他主動一點?』聽到這樣的問題,我試著從行為分析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從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的基本架構來看

刺激  ->  反應  ->  後果

刺激會誘發反應,反應之後會得到一個後果,後果會影響反應下次在相似刺激下出現的可能性

       以孩子被動回應家長為例,刺激就是爸爸的口語提問+特定事物如:爸爸問"這是什麼?"(並指向一顆蘋果),孩子在接收到爸爸的提問之後回答:蘋果,這是孩子的反應,而孩子在反應之後爸爸拍拍孩子的肩膀並稱讚孩子好棒,給予一個正增強來做為後果,而這個正增強鼓勵了什麼反應?就是當爸爸問問題時孩子回應問題,所以當爸爸不問他,他就沒有反應,爸爸所希望的不是這樣的表現,而是不需要提問,孩子就能夠說一些什麼東西出來。

回到操作制約的基本架構

刺激  ->  反應  ->  後果


        孩子的主動表達是基本架構中的反應,那刺激會是什麼,總需有一些刺激來誘發反應的出現,所謂的主動基本上就是刺激不是由他人直接提供的,因此,刺激的安排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在語言的教學中,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主動去命名(或是所謂的分享)在環境中所觀察到的人、事、物時,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就不應給予過多的口語刺激*如:這是什麼?你看到什麼?你說說看啊?應將口語刺激轉換為其他的刺激型態如:視覺刺激、觸覺刺激或是其他感官刺激,有點複雜是吧,我們舉個例子:

        如果你在街上遇到Lady Gaga,你很有可能會打電話跟你的朋友分享:我剛剛看到Lady Gaga喔,這時候你的反應就是一種命名(也是一種分享),而此時的刺激是一種視覺刺激,就是你看到Lady Gaga,而不需要任何人問你問題。

        這個範例給予我們一個想法,就是當我們在教導孩子命名時,可以將口語刺激退除僅給予視覺刺激或其他感官刺激,然後鼓勵孩子在僅有視覺刺激下命名該樣物品,如:呈現蘋果在孩子面前(不任何說話),孩子如果能主動命名" 蘋果",則給予極大的鼓勵與稱讚,另外一個例子:我們左右腳穿不同的鞋子(一種視覺刺激),孩子看到就說穿錯了,這樣來練習孩子主動表達,如果孩子無法觀察到其中的差異,那重點就不是語言方面的教學了,而是教導孩子如何去看刺激

待續~

*這邊講的是教導孩子主動命名,而教導對話時會需要較多口語刺激

行為分析相關英文中譯(轉貼自行為分析師認證協會)

連結

在翻譯行為分析相關資料時,可以參考此中英對照表

作者為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所 鳳華教授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用Google找期刊的方式

這方法也許很多人早就知道了

        離開學校有一段時間了,因此要取得全文的線上期刊是有些困難,不然就要去圖書館找,然後印出來,在現代人的生活裡,時間就是金錢,因此線上能找到全文的期刊當然是最方便的了,Google這個搜尋引擎之強大,讓資訊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可以從千里之外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因此用Google大神來協助我們找到一篇全文期刊就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這個方法的關鍵是在搜尋時善用inurl這個參數,舉例來說,我想要找一篇名為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Hanen’s ‘More Than Words’ in toddlers with early autism symptoms"的期刊,我就在搜尋欄中輸入:


inurl:PD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Hanen’s ‘More Than Words’ in toddlers with early autism symptoms"


按下搜尋鍵之後,在搜尋結果裡面找一下,也許就有免費的PDF可以下載了,但不是每一篇文章都可以這麼做,試試看吧。






~許孩子的一個美好的未來~